聯合報記者朱若蘭     
瘦小的珮珮,手摸牆壁,蹣跚地沿著牆走進治療室。靠著右眼殘留視力,尋找位子,她緩緩蹲下,小手沿著椅子邊緣摸索,摸到椅面後,她笑笑坐下,開始辨別顏色的訓練。    
五歲的珮珮是個「盲多障兒」。「盲多障」就是視覺障礙兼具智能障礙、腦性麻痺、聽語損傷、神經問題或行為偏差等其他類型障礙。    
珮珮的媽媽李小姐,是單親媽媽,平日在家車縫衣服,每月賺幾千元維生。李小姐說,她懷孕廿六周生下珮珮,女嬰就一直待在加護病房,三個月醫生才發覺珮珮有些不對勁,診斷結果為水腦病變,必須立即轉院。    
後來,珮珮在台大動手術,手術後,醫師說珮珮視網膜剝離,左眼失明,右眼僅剩些許視力。    
盲多障主要成因,包括胎兒早產或出生後體重過低,或先天性病毒如德國麻疹、住血原蟲感染造成,或後天疾病、意外導致腦部受傷。    
珮珮的媽媽說,珮珮腦部開過七次刀,「她看不見,天天黏著我,我根本無法縫衣服、做家事」;送她去托兒所,人家不收;帶珮珮到醫院復健,醫師委婉勸她再生一個,「等於叫我放棄珮珮」。她曾想,活得如此辛苦,「不如母女倆一起死了算了」,她哽咽地說。    
珮珮的媽不希望「女兒傻傻過一輩子」,探詢各種能幫助女兒的機構。經醫師介紹,她將珮珮送到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早療中心。像珮珮這樣的「盲多障兒」,第一基金會有卅位。    
珮珮的老師王國芳,回想珮珮兩歲剛進中心,「因為看不到,不敢摸任何東西,連吃東西都會怕」,視障導致她智能發展遲緩,說話只會鸚鵡式的「仿說」,你說「好」,她跟著說「好」,說「不要」,她也說「不要」。    
珮珮歷經兩年多刺激殘餘視覺功能,以及加強發展未受損的聽覺與觸覺訓練,珮珮已會使用柺杖走路、自己吃飯與上廁所。媽媽打算今年暑假後,送珮珮去讀幼稚園,與一般孩子一起學習。    
治療室內冷氣機運轉「嗡嗡」聲,突然止住,珮珮馬上說:「冷氣關掉了。」第一基金會中和兒童發展中心副主任陳怜婷表示,視障者的聽覺、觸覺與嗅覺敏銳,只要把握學齡前學習的黃金時刻,即使僅剩殘餘視力,都能藉由專業訓練強化,開發其他感官潛能。    陳怜婷說,珮珮藉由觸覺提示等定向訓練,培養方向感,有助未來學習點字、盲用電腦,並減低心理自卑。許多父母看到孩子一點一點進步,也看見了希望;不過也有父母困於經濟壓力,放棄了希望。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提供助學金給經濟困難的家庭,好讓孩子能夠接受早療訓練,訓練所需要的器材及師資、場地等經費,除政府有限補助外,就須靠募款支撐。    
如何幫助盲多障兒?    
悆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推出認養計畫,只要一日十元,每月三百元,就能協助盲多障兒獲得專業早療訓練及購置輔助器具。劃撥帳號:○五一七五二七一,戶名: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此外,第一基金會的六個兒童發展中心另有三百名零到六歲的心智障礙孩子接受早療訓練,也徵求玩具、尿布、童書、卡通DVD、電腦等物資,及可定期服務的義工。電話:(○二)二七二二四一三六轉十九、二十。
【2004-05-17/聯合報/A10版/世間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的點字童書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